各地保监局全程布控 揭“退保转购理财产品”骗局
本篇文章1731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黄蕾编辑陈郁
近年来,随着全民理财的兴起,“第三方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公司将非法营销之手伸向了传统保险领域。《上海证券报》记者昨日独家获悉,当地保险监管部门近日拉响警报,在市场上揭露了一个“退保购买理财产品”的新骗局。
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和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的继续实施,我国部分地区的一些金融信息服务、资产管理和投资管理公司逐步转变方式,采用直接以保险公司名义诱骗保险客户“投诚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秩序,侵犯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和财产等合法权益。
“补偿与补贴”的常规
几乎一夜之间,各种各样的“财富管理公司”和“财富管理公司”出现在中央商务区。他们吸引顾客的方式简单而直接,回报率超过10%的理财产品传单遍布全城。如此高的收入必然会让人动心。
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改行动的开展,这些公司的非法营销活动被陆续取缔。他们开始冒险,改变手段,用保险公司的名义诱使保险消费者“先投降,再购买理财产品”。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寿险公司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客户纷纷向他们举报:有人谎称自己是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部门,并给他们发了一封“客户通知信”,打电话发短信。以“支付赔偿”和“提供补贴”的名义,欺骗客户去保险公司投案自首,然后去商业大厦的办公室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骗取消费者的钱。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许多从相关渠道骗取或获取保险客户信息的退休保险代理人或犯罪分子大多是中老年人。
一家保险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也遭遇了几起“投降购买理财产品”的案例。为了欺骗保险客户的信任,这些犯罪分子甚至租用与保险公司同一栋办公楼的其他楼层,这使得消费者误以为自己是保险公司的“家人”。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陪同客户到保险公司进行现场退保,或者让客户授权他们办理退保事宜。
“如果您到柜台退保,我们会先通知客户退保会有损失,提醒他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为了提高服务效率,许多保险公司在移动应用端口引入了闪回补偿和闪回功能。一旦他们到达移动终端,就很难控制风险。
保险业的“自卫”与“反击”
面对新骗局的出现,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严格规范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的通知》,各地保监局近日再次拉响了警报。
首先,要求各保险机构高度重视,采取措施有效隔离相关风险。要加强客户信息的安全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与客户信息有直接联系的运营商和信息系统的管理,防止保险客户信息泄露给非法组织和个人。有必要加强客户服务和风险预警。对于涉嫌被非法机构和个人诱骗退保的保险客户,应耐心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确保客户在事先了解退保和自愿购买理财产品可能产生的不良法律后果的前提下,能够办理退保手续。加强销售人员的合规培训,提高不参与任何退保购买理财产品的意识。
其次,要求所有保险机构积极做好自身的权利保护和报告工作。一旦发现非法组织和个人冒用保险机构和专业中介机构的名义诱骗客户退保,应及时发布声明、发送律师函和提起诉讼,加强维权。如发现涉及退休业务员,应及时向行业协会报告。发现涉嫌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等行为,应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举报。如发现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并提供相关犯罪线索。
同时,要求所有保险公司加强日常监控和报告。密切关注和收集“主动购买理财产品”的最新动态,发现案件风险及时报告。为了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一些地方保监局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了专项案件线索转移机制。
整个行业的防控布局刻不容缓。“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自卫和反击。”一名保险公司官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向公安机关提供犯罪分子冒充公司向客户发送短信、电话录音等证据,并要求公安机关协助调查;二是及时通过媒体发布风险预警公告,声明从未与任何第三方公司合作或委托任何第三方公司为客户办理“政策售后服务”或“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第三,在柜台设立了“劝降”岗,主要针对不正常的劝降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消费者应该睁大眼睛,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高回报,也不要轻易“投降购买理财产品”。无论是保险公司的客服人员还是假冒的违法者,询问对方的客服号码,并与保险公司核对。
标题:各地保监局全程布控 揭“退保转购理财产品”骗局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7867.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公募基金加仓 被错杀中小创绩优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