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浩成、尉文渊口述历史:上海证券交易所如何创建
本篇文章9714字,读完约24分钟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件大事。现在27年过去了,它已经成为“历史”。回顾这一历程,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改革课”,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创新。加快国家发展的改革胆识和远见卓识是弥足珍贵的。这对于我们今天面对各种困难,勇敢地承担责任,深化改革创新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别害怕,大胆去做吧!
龚浩成:1989年12月2日,上海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了“三人领导小组”。这三个人是:时任交通银行(601328)董事长兼行长的,时任上海市体改办主任的何,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的我。李祥瑞于1997年1月因病去世。高盛因疾病而严重失忆。虽然我已经90岁了,但我仍然记得很清楚,因为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一件大事。
龚浩成简历:
1927年生于江苏常州。1947年,他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上海商学院银行系。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担任副校长。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4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和代理行长,并于1987年担任行长。1989年,他是筹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三位负责人之一。交易所成立后,他将担任交易所的执行董事,然后主持理事会的工作。
市委这次会议是研究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市委常委、市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出席了会议。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鸿儒也应邀出席了会议。除了邀请我们三位,上海其他银行的行长和市体改办的相关领导也参加了会议。此外,还邀请了两位理论界的代表,即华东师范大学老教授陈彪如和上海财经大学青年金融学院副院长刘波。会议由时任市委书记的朱镕基主持。主要有两个话题:一是是否引进外资银行;二是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每个人对第一个话题都没有不同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是时候引进外资银行了。我比较关心第二个话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难,主要是:中国可以搞股份制吗?如果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它们会被私有化吗?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吗?从事股票交易会鼓励投机,扩大贫富差距,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吗?老百姓(603883,咨询股)会不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去买股票,这不会影响国有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渠道?等等。
会上,市委领导和我们三个人各有一个问题和答案。他们首先问李祥瑞:“老李,你认为交易所能建吗?”李祥瑞回答说:“我觉得还是有一点风险。”“什么风险?”老李说:“这主要是政治风险。”他们又问我:“老龚,你觉得怎么样?”我从经济条件上做了一个分析,觉得成立交易所有点急,有点早:“现在有条件上市的公司太少了。最好有100到200家公司具备上市条件,其中50到100家可以上市。到那时,建立证券交易所将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又转头问何。老贺的回答是:“不要在意,先建设,然后在建设中成长和发展。”
市委主要领导听取了刘鸿儒等同志的意见后,认为上海应该加快金融改革,恢复原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一项任务是开放外资银行和建立证券交易所,这是改革中最紧迫的两个问题。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应该大胆进行。尽管存在阻力和一点政治风险,但上海不能不采取一些深化改革的措施。企业资金短缺,负担沉重。今年很难完成合同基数,明年会更难。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上海如何能为我们的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对财务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努力加快改革步伐,树立上海的新形象。
最后,市委领导决定成立由、何、龚浩成组成的“三人小组”,以为组长,负责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工作。老李1928年出生于扬州,1949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曾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是我的前任。后来,他奉命重建交通银行,并担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改革开放以来,何高盛一直潜心研究和关注体制改革,他是一位具有强烈改革意识、思想和责任感的改革专家。
当时,证券业处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控制之下,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在改革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将有助于克服困难,建立交易所。同时,市委领导明确了两点:一是“三人小组”的工作直接向市长汇报,向市长负责;第二,一年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1990年12月开业。市委领导还强调,交流的准备工作要对外大力宣传,对内低调,多做少说,甚至不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工作。他们鼓励李祥瑞和我说:“别害怕,我们对事故负有责任,而你还在二线。”直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他们才给我们“披露”。关于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题,他们向中央请示,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鼓励我们不要怕困难。
这次会议的背景是,那年春夏之交后,外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表示怀疑和抵制,七国集团也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导致大量外资撤离。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本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将继续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准备浦东开发开放的公告。浦东的开发开放,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起到主导作用,是中国金融核心区的建设。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自然也包含在浦东的开发开放之中。现在回头看,这些都与国家重大战略措施的提出和实施有关,这些措施改革非常大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远见。
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资本市场
会后,交流的准备工作开始了。“三人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管理处。具体工作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统一思想,协调工作;二是制定法律法规;三是交易场所建设和运行机制设计;第四是为交易所的运作培养人才。在筹备工作的后期,时任上海市体改办副主任的楼继伟也参加了。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和资本的姓氏”的争论从未中断过,但争论又回到了争论中,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探索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步伐从未停止过。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刘鸿儒为组长的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小组。在金融体制改革的初步方案中,首次提出建立证券交易所,并提出允许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直接筹集资金。
从那时起,在全国的一些地方,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已经转变为股份制企业,内部集资和股票发行,证券的场外交易,以及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设立都相继采取了一些步骤。到1988年,全国已有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到1989年,100多个城市的400多个交易机构开始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共发行各类证券2100多亿元,转让交易额318亿元,中介网点1600多个。这些资本市场的萌芽正在顽强地破土而出。负责这项工作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利用了这一情况。1986年,刘鸿儒组织央行13家分行的行长在野村证券学习了一个月。我是其中一名受训者,非常开阔眼界。回家后,我向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要了两盒相关书籍、规章制度和其他文本,还写了六篇论文。这些都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铺平了道路。我们还收集了台湾证券市场的法规汇编,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和启发。
更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1986年11月14日的一件重要事件。邓小平会见了前来参加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范尔林。在收到嘉宾赠送的证章和证券样本后,邓小平将上海乐飞音频(600651)有限公司的一只可以在上海静安证券营业部柜台交易的股票退给了范二林,并对他说:“美国有足够的投资知识。”邓小平的话,尤其是送股,大大出乎范二林的意料,敏感的国际社会迅速发出了“中国与股市握手”的警报。对邓小平行动的评论表明,股票市场并不仅限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这一有效工具发展自己的经济。
重温小平同志的这一幕,对我们建设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鼓舞。
使用“证券”或“股票”
与此同时,一批从美国归来的青年学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代表人物是王伯明和高西庆。王伯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金融系,获得国际金融硕士学位,之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经济研究部担任经济学家。高西庆在杜克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华尔街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华尔街的接触使他们对在中国建立资本市场充满热情。他们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也需要股票市场和股票交易所。1988年4月回国后,他们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引起了关注。9月8日,“北京证券交易所金融体制改革与筹备研讨会”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王伯明、高西庆应邀出席。当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家计委、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的结果是会后编制的《关于建立和管理中国证券市场的设想》勾勒出了中国证券业结构的总体框架。11月9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财政部、体改委、原国家经委等有关领导听取了研讨会报告。此后,在这些归国学者的领导下,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与设计联合办公室”,后称“联合办公室”。尽管他们在北京建立证券交易所的想法由于各种原因被搁置,但他们的智慧对我们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很有帮助。我为此参观了北京的“联合办事处”,受益匪浅。
上海的专家学者也围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举办了几次研讨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备工作开始后,组织了一次国际研讨会,更大规模地听取意见和建议。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交易所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得以顺利制定,先后产生了13个文件的初稿,但我心里没有底。香港政界和金融界的一些朋友,如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国区总裁、爱立信中国区总裁、上海市长协商会议筹备小组成员黄芳·吉文女士,以及英国朋友迈克·伦先生对此都非常关心。让我们把文件发给他们。翻译成英文后,他们请一些发达国家证券交易所的资深人士发表意见,然后翻译成中文反馈,这对我们很有帮助。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那就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中“证券”一词的英文翻译费了不少心思,把它变成“股票”是合理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使用这个词,但在我们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个词还是敏感的。此外,该交易所成立初期只有8只股票交易,国债、公司债券等20多个交易品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因此,这种带有时代痕迹的非常规表达直到1997年12月19日交易所迁至浦东新区时才被改变。
魏前来志愿
虽然部分工作进展顺利,但交易所的选址、建设和股票交易操作的实际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相对较慢。就在这个时候,1990年6月,上海市领导率团访问美国、新加坡等地,宣传浦东的开发开放。她在最后一站到达香港。她在与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邓莲如会面时表示,她将于十二月率领一个大型经贸代表团访问内地。市领导很高兴,说上海证券交易所将于12月成立,邓联如和代表团成员将应邀出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幕式。邓莲如欣然接受。
随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市领导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在今年内成立。这个沉重的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轰动,外国纷纷评论说:“这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不会改变。”但是我们很紧张,因为这个时间表还没有公布,这就意味着如果筹备工作做得不好,成立时间还有推迟的余地。现在它向世界公开了,没有出路。是时候建立了。在此关头,负责交易所建设的筹备小组组长的工作发生了变化。只剩下半年了,谁还会继续?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负责财务管理的魏来找我,主动要求接管工作。金融管理处的职责之一是管理证券市场,魏主管证券。“三人小组”研究后同意。
我非常了解魏。他是我的学生。复试后,他被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财经系录取。我是系里的党支部书记,他是学生会干部。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有想法,有一点点,不怕困难,有自信,是一个想当官能成事的人。我们相信他能肩负起这个重担。
离开这个行业只剩下五个月了
魏:1990年我还不到35岁。198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在国家审计署工作了六七年。结婚后,他分居后被调回上海。龚浩成,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代理行长,分配我到分行的财务管理办公室工作。一切从零开始,我想取得一些成绩。此时,浦东的开发开放已经宣布,交易所筹备小组又需要人了。当它觉得这是一个展示的机会时,它会“自愿”。但说实话,当时我是一个“股票盲”,我不太清楚做好这件事有多难,证券交易所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有序地建设和运营交易场所。我记得7月3日接任交易所筹备组组长时,我才知道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例如怎样的公司可以上市、怎样进行股票交易、怎样的交易模式、怎样的交易清算程序等。,以及一系列关于实际操作的规范性规定,以及交易者的培训,会员和席位仍不明确。虽然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股份制的,而且我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读到过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铁路建设资金,但它基本上是概念性的,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面对这一切和仅仅五个月的无知,我感到很大的压力。然而,我们面前有一件迫切的事情,那就是尽快找到一个宽敞、合适的场地进行设计、装修和布局,并建造一个证券交易大厅,否则交易所很有可能被拖延而无法开业!
魏看了的简历:
1955年12月出生于山西孝义的一个军人家庭。1970年至1975年,他在新疆伊犁当兵。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退休到上海后,在普陀区工作。复试后,他被上海财经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录取。198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参加国家审计署的成立,后来担任审计署教育培训司司长。1989年调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办公室副主任。1990年7月,他参与筹备上海证券交易所,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并被任命为首任总经理。1995年,他辞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一职,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找到交易大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我立刻把我的六个人分成两部分,一路找房子,我负责;另一方面,吴亚伦负责制定围绕公司上市和股票交易运作的各项文件和规章制度。晚上,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交换信息,讨论工作和修改各种文件。同时,我借了万国、海通、申银证券公司的力量,请他们帮助研究一些问题,起草一些文件,并从他们那里借了一些人到筹备组工作。这样,复杂的工作被推到一边,人员被很好地部署,以便有条不紊地推进。
那时,天气很热。当有车的时候,我出去的时候挤了一辆公共汽车,我跑来跑去找房子。我去了汉口路旧上海证券交易所旧址,发现它已经被分割和出租;寻找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的老仓库,面积够大,但改造项目太大,时间根本来不及;我去了火车站的售票大厅和邮局的分拣车间,他们都很失望。一个月很快过去了,房子还没有着落。那是焦虑!
选择失败与我不知道交易所在我心中应该是什么样子有关。这是一种访问有交流的国家的方式,但当时出国是一件敏感而复杂的事情,不容易做到。于是我“抄近路”,问了一些在老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过的老人情况,听了他们的描述,读了一本书封面上印着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的照片,这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象。这时,有人建议去参观北外滩浦江宾馆的孔雀厅。当我跑去看它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片光明,我不禁激动地脱口而出:“就是它!”大厅不仅宽敞而且宏伟。这是一家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欧式建筑风格的涉外酒店。它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界处。
当时涉外酒店生意萧条,作为宴会厅的孔雀厅经常闲置。我立即决定租孔雀厅。立即邀请上海最好的华东设计院进行设计,并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借款500万元用于装修等费用。从交易大厅的色调、交易柜台的位置、显示屏的安装到各种管线的铺设等。,我动员每个人一起工作,集中他们的智慧,同时,我会亲自做每件事。我在小学的时候学过素描,我有一些美学概念。为了匹配大厅的颜色,我确保场内的交易者穿红色背心。没想到,被派去买布的人看到黄布质量很好,就把它买了回来。我说,既然我买了它,就不要浪费它,让现场管理人员穿黄色背心;然后买红布给商人做红马甲。这就是“红马甲”和“黄马甲”在交易大厅里形成的景象。在交易场所安装50部电话很困难。那时,电话不像现在这样受欢迎,它是一种“稀缺资源”。电信部门回答说它无能为力。后来,市领导听到这个消息后,经过几次协调,问题才得以解决。
作为一名经理,这一概念必须被推进
在交易大厅装修期间,我每天都会在那里,我有时间坐下来逐一研究、修改和检查各种文件,以确保交易活动在开盘后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每次文件下发,都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各种条款不仅会落到纸上,还会落实到每个相关人员的实际操作中。股票交易的方式引起了争议。我关于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无纸交易的提议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他们说美国太发达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电视交易还是用“比划比划”的方式。这一幕生动、活泼、可见。一些看过资本主义国家股票交易所的人也主张保留交易系统的一部分,这部分交易系统是在场内报价的,并且是手工制作的。
此外,我们现在只有8只股票,只有20种国债、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我们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银行的月末结算依赖于手工计算。电脑能做到吗?它安全可靠吗?我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我应该有远见。交易所成立后,股票肯定会增加,交易量也会增加。没有计算机技术,我肯定会落后,跟不上形势,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我在审计署负责教育和培训,接触过计算机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已经能感受到电子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率以及它的发展潜力。在最后两种意见发生争议后,决定计算机和“手势”都应该准备好。一些交易者接受了手势训练,我负责组织人员开发计算机软件。我邀请了上海财经大学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年轻教师谢伟来解决关键问题,他带着他在复旦大学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妻子来给我提建议。当时,深圳明实业公司在全国计算机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他们被邀请加入。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先例可循。我请他们帮助银行的财务管理部门设计计算国库券数据的软件。经过几次探索和进步,我们将设计股票交易软件。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之后,他终于成功了。
试运行表明,无纸化交易快速、高效、安全、有效。所以手势训练停止了,转而进行电脑交易训练。花在软件开发上的100万元被从装修费用中挤出来了。我还请来三大证券公司的负责人,即万国、海通和申银,动员他们购买电脑设备。因为价格比较高,有些人犹豫不决。在我分析了发展趋势之后,他们的担忧被消除了,上下的步骤被协调了。
市领导来香港的时候,专门去了香港证券交易所,要求证券交易所指导即将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管理工作,这让我们对香港证券交易所进行了学习和考察。我们终于第一次看到了交易所的出现。看了两天之后,我们觉得他们的做法和我们的很不一样。我们很紧张。我们的做法会有什么问题吗?但是经过思考,我明白他们的做法中有很多是传统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是全新的,尤其是电子科技在股票交易中的应用,比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更先进。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罗世林当时带队。我把我的感受告诉了罗主席,罗主席说:“你能这么大声说话,你感到骄傲吗?我们还没开门呢!”我说:“这不是骄傲,而是自信,因为我们适应了时代,设计逻辑没有错!”
后来,一些发达国家的交易所高管审视了我们的交易系统,认为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具有达到世界级水平的领先意义。他们评论说,没有电子交易的技术基础,中国的证券市场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因此,我获得了许多奖项,如“金融电子交易创始人”。实际上,我不知道计算机技术,但我一直在心里问自己:“你的‘职责’是什么?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想要什么?”我知道交易所是一个为投资者服务的平台,所以我们必须考虑投资者的想法。投资者想要的是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交易的公平、公正、方便、快捷和安全。这些单靠人力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理念必须先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推进计算机技术的同时,我也考虑办一份证券信息报纸,这也是出于这个想法。因为投资者首先需要政策信息、公司信息等来做出投资决策。然而,目前还不太清楚这份报纸是什么样的,如何撰写证券信息,但只知道应该有这样一个媒介来传递信息。交易所成立半年后,我们以《交易所内部刊物》的形式发行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特刊》,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和好评。后来,这份内部刊物成为由新华社主办的第一份全国性证券报纸《上海证券报》的前身。这是另一个故事,但关于这件事的思考和决策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备期间。
“你敢大胆管理吗?”
随着交易所筹备工作的进展,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上海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报告了《关于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请示》指出:“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条件和时机已基本成熟,建议国务院批准,以进一步树立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加快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筹集融资和建设资金。”不到20天后,我请求允许。1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
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了成立大会。已经消失了40多年的证券交易机构又回到了上海。来自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辽宁、海南等地的25家证券机构成为交易所会员。会议首先选举董事,然后召开董事大会选举常务董事,然后选举董事长和副董事长。根据市里的提议,李祥瑞当选为董事长,申银证券公司总经理阚志东当选为副董事长。我被理事会聘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总经理。据说,34岁的肖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证券交易所总经理。
由于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邓联如一行最终决定于12月中旬访问上海,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于12月19日上午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典礼。12月3日,市领导参观了交易大厅的装修现场。当我下车的时候,我看到交易大厅外面堆满了垃圾,领导们的表情变得严峻起来。走进布置好的大厅,然后放松。他们问我:“你敢大胆管理吗?”我说,“敢!”他们笑了。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从早忙到晚,完善开业的每一个细节。开业的前一天晚上,当我搬动桌子时,我的腿不小心撞到了左脚,左脚很快肿了起来,引起了难以忍受的疼痛。过了一会儿,我也发高烧了。仔细检查后,我发现伤口因皮鞋摩擦而发炎,但我没有注意到,因为我很忙。那时,我的头脑很模糊,我又冷又发抖。和我一起搬桌子的尹立即把我带到楼上浦江宾馆的客房。我告诉小银不要告诉任何人,但他困惑了两三个小时,一直睡到天亮。
19日上午,开幕式即将举行,小银悄悄地把我带回了现场。小银的脚和鞋子都很大,所以我让他受委屈,用左脚换鞋子,让我肿起来的左脚感觉好点。就这样,我用一只大鞋和一只小鞋靠在墙上迎接贵宾。9点钟,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率上海市高层领导,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领导,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证券交易所、中国金银交易会、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马来西亚吉隆坡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负责人,以及美、英、法政要和金融家。龚浩成主持了开幕式。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幕。接下来,李祥瑞主席授权我敲锣开市。龚的位置在二楼,小银又把我保护了起来。为了不让别人看到“奇怪”,我硬着头皮。我举起木棒,砰的一声关上了门——世界上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在开市。我认为中国证券交易所的开放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只要敲锣。我花了600多元在城隍庙的跳蚤市场找到了这个锣。没想到,当锣声响起时,我的眼睛突然变黑,昏倒在地上。我什么都不知道。幸运的是,每个人都愉快地参观了一楼的交易大厅,看着电子交易大屏幕上滚动的数字,没有人注意到上面的事故。小银,他们很快帮我走出了附近的通道,把我送到了附近的长征医院。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一个月了。医生说我的脚感染很严重,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如果我不善待它,恐怕会有问题。但我在想交易所的运行状况,悄悄地溜了回来,却发现一切正常。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世界。中国证券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为此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此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大大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期。作为先锋,我深感欣慰。
口头:龚浩成魏文远整理:张志坚
标题:龚浩成、尉文渊口述历史:上海证券交易所如何创建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22623.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