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阳晚报”我们定位为“立足贵阳、辐射贵州、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综合新闻门户网站”,网站已有包括房产、汽车、娱乐、体育、财经、党政、评论等在内的近10个新闻频道。

主页 > 要闻 >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来源:贵阳晚报作者:郑国林更新时间:2020-10-09 06:27:38阅读:

本篇文章1332字,读完约3分钟

40年前,一只手工编织的竹筏卖了几分钱,作为日常必需品卖给邻近县市的人们;40年后,一幅用竹条编织而成的私人裁缝画价值8万元,被收藏为艺术品...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四十载换星,岁月如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青神县云华竹业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云华,将传承了数千年的竹编技艺再次焕发光彩,让世界看到中国手工制品的独特魅力。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当我第一次见到陈云华的时候,很难把这个70多岁的老人和产值几亿元的青神竹编行业的领军人物联系起来。然而,当他在广交会上用灵巧的手将一根竹子削成16层,用细如头发的竹条编织成一幅画时,记者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工匠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突破。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陈云华出生于眉山市青神县,和许多当地人一样,从小就和家人一起去农村当泥瓦匠。20世纪80年代,他做过教师和摄影师,但从未放弃竹编,经常思考如何让竹编看起来更好。改革开放之初,竹制品只停留在日常生活用品阶段,陈云华的先进思想没有受到重视。“我和祖父的手艺有些不同,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经过反复试验,陈云华于1986年编出了第一部竹编作品《手工业》,真正使他出名的是《中国百帝》。1992年,当陈云华去中国台北参加民间艺术交流时,一位美国游客花了48000美元买下了《中国一百个皇帝》。当时,一个竹制热水瓶盖的价格只有0.6元。这使陈云华看到了国际市场对竹编的认可,坚定了走竹编艺术之路的信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青神竹编产品走向世界,现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为了弘扬竹编文化,1994年,陈云华在四川省青神县成立了云华竹业旅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国竹艺城,培训当地村民竹编技能,带动近万人脱贫致富。如今,陈云华的培训已经扩展到其他国家甚至省外,青神的竹编工艺在南美、非洲、亚洲和欧洲都能找到。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30多年来,陈云华从未停止过创新和研究,始终坚持知识产权保护。目前,他已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技术和100多项外观专利产品,公司自主设计的所有产品均进行了版权注册。2008年,云华竹业旅游有限公司开发了多彩竹编;去年,我们用自己的品牌设计了一系列高端竹编织袋。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更让陈云华欣慰的是,他现在有了第四代传人,那就是他的儿子陈岚。“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成为无形文化的继承者。他们感到无聊和艰难。你觉得怎么样?”面对记者的提问,陈岚淡淡地说:“当你把它作为一个职业来做的时候,你不会感到(无聊和辛苦)。”“满足现代人需求的新产品+精细生产=市场”是陈岚的观点和态度。竹画是我父亲最引以为豪的专利和附加值最高的产品,但陈岚知道最难的是保持竹画的色彩。因此,他专程去西藏研究唐卡染色工艺(矿石染色法),这样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竹画就不会褪色。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年轻的陈岚深深地烙上了他父亲对文化的传承和新一代中国灯光师的梦想与创新的烙印。他第一次带领企业参加广交会,第一天就遇到了很多合作意向强烈的商家,收获颇丰。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陈岚希望通过广交会,让更多的外商看到中国竹编的精湛工艺。“过去,外国商人购买中国产品是为了便宜。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工艺,我们所做的就是让他们体会到中国工匠的精神,增加中国工艺品的附加值,改变中国产品一直以来物美价廉的印象。”

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

标题:以“竹之魂”编织传承与创新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9952.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贵阳晚报网站介绍

贵阳晚报秉承“专注贵州资讯、服务乡里乡亲”的宗旨,整合优势资源、大胆创新,不断朝互联网、大数据的纵深领域推进,报道贵州省内新闻信息,包括贵州经济、贵州社会、贵州旅游等内容,贵阳部分包括贵阳建设和发展商业新闻,贵阳房产、贵阳商业等贵阳新闻内容,志在以更全的资讯、更快的速度、更亲的乡情、更新的体验、更大的影响,争做贵州第一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