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开花” 基金子公司苦战“违约潮”
本篇文章2064字,读完约5分钟
4月18日,在前海开源基金公司的前台,几名投资者打出了“维权”的旗帜。此举既突然又迅速,基金子公司近年来面临的困难已经公之于众。
这显然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自去年上半年以来,记者了解到基金子公司的项目违约情况,信息来源包括客户投诉和基金子公司的交易所。然而,曾被称为“万能神器”的基金子公司却不符合这个绰号,而且大部分违约项目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全额偿付的,因此投资者很少上门“维权”。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从前海开源的经验可以看出,基金子公司正面临新一轮的风险爆发。
事实上,基金子公司很清楚他们的困难,因此转型已成为他们近年来的关键战略。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已经成为巨无霸的基金子公司来说,他们还没有找到足够的核心业务来支撑现有的资产管理规模,因此“渠道式”业务仍然占据主流。
门到门权利保护暴露出“伤疤”
4月18日下午,数名投资者在前海开源基金前台打出“前海开源还我血汗钱”的横幅,抗议其子公司发布的资产管理计划出现巨额亏损,消息很快传开。
前海开源基金隔夜发表声明称,前海开源基金的子公司前海开源资产于2015年3月发布了《前海开源资产金安财富新三板资产管理计划》。该项目几天前就到期了,但由于踩了雷中科的招商项目,它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资料显示,该项目的认购金额从100万元人民币开始,设立规模约为1.58亿元人民币,主要投资于新三板的事件驱动和私募。
此前参与发行的一家代销机构金安基金表示,当资产管理计划到期时,除了部分目标的利润提取外,大部分目标需要在以后兑现。一些投资者发现很难接受损失,要求回购委托产品的本金,并支付8%至10%的年化收益。
前海开源基金和金安基金均表示,正积极与相关方沟通,寻求有利的后续退出方案,将投资者损失降至最低。双方还表示,已向投资者如实披露了产品信息和投资方向,揭示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资产管理计划的发行、运营管理和投资后服务过程中进行了尽职调查。
违约潮是暗流
事实上,前海开源资产的困境已经成为许多基金子公司的共同担忧。据记者了解,上海至少有10家基金子公司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项目违约事件,涉及多个行业。幸运的是,在母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基金子公司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了大部分项目违约,实现了“刚性赎回”。
“一个接一个,新规定不仅抹去了政策红利,还改变了基金子公司的游戏规则。掩盖风险的原始手段现在很难实现。”一家基金子公司的总经理告诉记者,“最简单的例子是,如果一个项目在过去存在违约风险,最好是派一个新的资产管理产品来承担。这只不过是推迟风险,也许可以通过时间解决。风险。”
然而,在许多新规定出台后,解决违约风险已取代业务扩张,成为许多基金子公司的首要任务。困扰基金子公司的是,在大多数违约项目中,在偿还资金方面存在巨大的债务黑洞,资产被冻结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在其他债权人之前获得全额偿付,已成为对各基金子公司能力的严峻考验。因此,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拉横幅捍卫权利,发送律师的信,发送报告信,甚至寻找收集队已被释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部分违约项目之前已经“刚刚兑换”,但在流动性紧张的环境下,违约项目层出不穷,这使得许多基金子公司难以应对,更多“刚刚兑换”的突发新闻将在未来继续爆发。化解新一轮潜在“违约潮”风险的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金子公司的命运。
转型经常遇到“痛点”
在净资本约束和新的资产管理规定等诸多新政策的影响下,基金子公司的转型迫在眉睫。
根据中国证券基金协会网站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为7.3万亿元,比11万亿元的峰值小三分之一。其中,最容易受到投资者权益保护的一对多产品的资产管理规模从峰值时的近2.9万亿元缩水至去年底的1.3万亿元,降幅超过50%。
随着资产管理规模的下降,各基金子公司的利润指标也在下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基金子公司的股东大幅降低了基金子公司的收入要求。一家基金子公司的高管告诉记者,即使股东决定增加资本,在现有的经营环境下,资产管理的规模也是不可避免的,提高利率是避免利润下降的主要手段。然而,考虑到整体监管环境,即使提高利率,也很难维持目前的利润水平。
事实上,一些基金公司已经把积极管理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上腾资本是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全资基金子公司,以多资产独立管理为业务发展方向。上腾资本副总经理王选对记者表示,在新资产管理法规的严格约束下,整个资本市场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基金子公司应抓住新资产管理法规带来的行业变化机遇,从以往的“非标准渠道业务”转向主动管理业务,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国内高净值客户在全天候环境下寻求稳定增值的需求,从而取代以往的固定收益产品。
然而,就目前而言,通过转换积极管理业务来支持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显然是困难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度的转换成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资产支持证券业务正在成为许多基金子公司目前关注的业务。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项业务与过去的“渠道”业务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基金子公司在转型时期的一种过渡选择。
标题:风险“开花” 基金子公司苦战“违约潮”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9642.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