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阳晚报”我们定位为“立足贵阳、辐射贵州、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综合新闻门户网站”,网站已有包括房产、汽车、娱乐、体育、财经、党政、评论等在内的近10个新闻频道。

主页 > 要闻 >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来源:贵阳晚报作者:郑国林更新时间:2020-10-03 21:27:39阅读:

本篇文章3140字,读完约8分钟

根据编者按,雄伟的宝塔山正在河边起伏。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已经成为全党凝聚人心、战胜困难、锐意进取的强大动力。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新时代意味着新的起点和新的要求,新时代呼唤新的气象和新的行动。如今,在延安精神的鼓舞和传承下,这里的山、水、人都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看《经济日报》记者发回的报道。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几梦回延安,双手捧着宝塔山。"。“在陕北的冬天的下午,即使天气晴朗温暖,它也掩盖不了周围的寒意。然而,站在高处俯瞰你面前的山川、沟壑,总会提醒你这里有一股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无私的精神、高昂的斗志和科学的精神,这是对至今仍热的延安精神的继承。也因为这份精神,难以捉摸的山川改变了它们的面貌。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吴起县的森林

陕北民歌《新天有》的歌词讲述了吴起县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开荒剥层皮,下大雨来来回回流成泥。”据记载,20世纪90年代,吴起县的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超过该县土地总面积的90%。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吴起县草羊台村60岁的村民林志海回忆说:“小时候,山里的山羊看到什么就吃什么。草只能生长一夜,第二天就会被啃光。群山光秃秃的,挡不住风;土地也很分散,不能蓄水。我看着家里的大人面对黄土,干了一年,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严峻的生态形势使得吴起人主动选择退耕还林。“1998年以来,我们封山禁牧,改牧为舍饲,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了高标准农田。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全县180万亩耕地减少了150多万亩,耕地和基本农田只剩下不到30万亩。加上每亩16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吴起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刘生亮对记者说,一场“绿色革命”从“红色圣地”开始,吴起县以“山川秀美,老有所归”的高昂斗志,退耕还林从未停止。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齐志海说:“在家里退耕还林30多亩后,只剩下6亩多了。那时,我的心有点不可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我们农民不能说实话,我们只看实际效果。在退耕还林中,沙棘在全县统一种植,成活率高,时间短,两毛变绿。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后来,林分结构调整,沙棘被山桃和杏树取代。在斯特朗市场,一英亩土地可以赚1000多元。环境比过去好,工作比过去少,收入比过去多。林志海告诉记者,他还在自家留下的地里种了山苹果,今年已经开花结果。“它长得很好。从目前的市场来看,每亩土地的净收入不成问题。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善待自然会给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带来许多改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吴起县共完成退耕还林244.79万亩;延安已完成1077.46万亩,植被覆盖率从46%提高到67.7%,尤其是北部从31%提高到61%。观察延安2000年以来的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发现延安已经从黄衣褪到了蓝衣,绿色越来越浓。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梁家河德路

当汽车驶进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时,我看到一条平坦的柏油路穿过两边的建筑向远处延伸。沿途看到的知青井、经销店和钢铁行业俱乐部诉说着过去的沧桑;专卖店和农舍见证了今天的繁荣。记者在村历史博物馆的旧照片中看到的梁家河,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40多年前,这条通往村子的狭窄小路蜿蜒通向深山,在雨雪天气里,它被泥土覆盖着。当北京的知青第一次被村民们接走的时候,他们走在一条“双轮棚架无法通过”的土路上。当时的梁家河大队第一队长史玉新回忆说:“一车猪粪和牛粪重达70-80公斤,必须从离家几英里的地方上山。这座山很陡,道路曲折。没干过重体力活的知青们一个个喘着粗气,但他们不肯认输,不愿落后。”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作为延安红色土地上的新劳动者,北京知青给陕北这个小村庄带来了变化。“村前的这个淤地坝,是知青和乡亲们在农闲时节共同修建的,所以两山一江的梁家河也是一个平地展的好地方。”文安驿镇党委书记肖海阳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知识青年还建了沼气池,现在从外面通往村子的路就是那时建的。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要想致富,首先要修路。因此,村历史博物馆有以下记录——1974年以前,主要道路是1米宽的土路;1975年,修通村改为文安寺路;2004年,主干道拓宽至4米;2013年,主要道路拓宽为5米宽的沥青道路和6000米长的全村道路,并修建了排水渠道。今天,在梁家河村,古老梁亲密地握着手,山上的七个村民小组通过一条14公里长的道路连接在一起。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道路修好后,需要更多的保护。"长期缺乏维护,糟糕的道路,糟糕的维修,劳动力和财富等于零."延川县政府交通局局长李清海表示,为此,该县更新了养护管理理念,大力实施县乡公路干线养护,规范了通村公路养护,建立了农村公路桥梁数据库,并参照干线公路实施了桥梁工程系统;完善养护运行机制,实施农村公路集约化小修、日常养护社会化和养护工程市场化,保持县道、乡道、村道优良率分别在74%、72%和60%以上。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梁家河之路,按照“建设、管理、保护、经营好”的要求登陆,使这个偏远的小村庄走出了保守的羞怯,走向了开放,拥抱了变化。这些道路已经真正成为当地的工业道路。沿着平坦的山路左右拐,一路爬到山顶,就是梁家河环路的万亩生态有机果园。水肥结合和精细修剪开创了“梁家河”苹果品牌。“梁家河”苹果从田间出发,沿着平坦的山路走向全国市场。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洛川县的水果

81年前,洛川会议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八十一年后,这片土地仍然是“红色的”,那些装扮它的人被美味的红苹果所取代。

说到洛川苹果,我们不得不提到李新安。

1947年,洛川,延安,是陕北著名的贫困县,那里的农民都在黄土中放牧。人们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他们将不得不再次经历这种生活。于是,一个叫李新安的农民从河南引进了苹果树苗。在他的领导下,50个村庄建起了果园,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7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之乡”。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推广、90年代的产业发展和本世纪头10年的品牌建设,洛川苹果的种植规模、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地位都有了质的飞跃。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李新安老人给洛川人民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苹果产业,也坚定了村民“果业强、果农富、果国美”的愿望。

近年来,洛川县准确把握了全县苹果产业的优势,种植基础好,辐射带动力强,先后写了“带皮吃饭”、“去户口”、“谈卖”三篇文章,打造现代果业,打造“百亿元产业”。以大力推进现代苹果产业建设为目标,有效实现了生产环节质量的提升、加工环节价值的提升、流通环节效率的提升。整个链条和所有环节都促使种植者增加收入并变得富有。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为了避免销售不佳,洛川县从去年开始推广苹果的“后整理”。将苹果生产的重心转向生产、加工和营销的一体化;将品牌营销转向“洛川苹果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将现场组合和匹配销售转变为“按质量和价格销售”;把分散经营转变为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集约型营销。这样就增加了果农的收入,提高了行业的综合效益。目前,已建成方旭果业、梅雨高果业等33条选果线和820个贮藏气调仓库,苹果贮藏能力达到41.54万吨。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面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洛川县积极构建全网络营销模式的“一品一带一生态”现代果业模式,并与第三方平台广泛合作实施全网络营销。到目前为止,已经开设了512家苹果销售网上商店和4630家微型商店;旺季时,洛川每天销售7000多个苹果,销售价格稳定在7-12元之间。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为应对新的美好生活需求,洛川县积极发展休闲果业,建设了“苹果第一村”、京兆南山观光采摘园、古嘴苹果创意园、老县洛阳观光采摘园等苹果旅游创意园;开发了礼品水果、苹果皮画、剪纸、农民画等“苹果”元素产品;联合旅行社推出了集观光休闲、体验采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系列旅游产品。

“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方圆百里香,家家香。”现在洛川充满了活力,一张全新的“红色”名片闪亮登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牛丹丹)

(负责编辑:hn666)

标题:“用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调研记: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7412.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贵阳晚报网站介绍

贵阳晚报秉承“专注贵州资讯、服务乡里乡亲”的宗旨,整合优势资源、大胆创新,不断朝互联网、大数据的纵深领域推进,报道贵州省内新闻信息,包括贵州经济、贵州社会、贵州旅游等内容,贵阳部分包括贵阳建设和发展商业新闻,贵阳房产、贵阳商业等贵阳新闻内容,志在以更全的资讯、更快的速度、更亲的乡情、更新的体验、更大的影响,争做贵州第一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