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走进非洲”需迈过三道鸿沟
本篇文章998字,读完约2分钟
非洲的食品市场几乎是一个“没有非洲的世界”:迪拜的玛丽饼干、爱尔兰的黄油、泰国的大米……这个承载着超过10亿人口的大陆不得不进口大部分食品。根据2017年非洲农业发展综合方案第13次会议发布的第一版非洲营养地图,非洲每年的粮食进口额达到500亿美元。
随着非洲中产阶级的壮大和零售市场的完善和普及,中国餐饮企业应该如何进入非洲,抓住这个巨大市场的机遇?近日,《国际商报》记者在2018年餐饮创新论坛上采访了凯都消费指数大中华区总经理于坚。
于坚表示,凯都在对一些非洲国家进行市场监测后发现,小米、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非常成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对于快速消费品企业来说,单纯通过数字技术驱动和互联网内生增长模式难以实现快速的市场扩张,因此品牌必须掌握当地市场的“游戏规则”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特别是中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人口红利的弱化,中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希望拥有更大的市场来满足产品需求。
尽管如此,他坦率地说,“从历史趋势来看,中国快速发展的消费品公司很少看到成功出海的例子。”谈到原因,他认为有三个主要因素。
首先,食品和饮料等快速消费品与科技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与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口味密切相关,并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对于一个成功的科技产品,它的吸引力是“全球性的”,但对于一个食品或饮料产品,它很难达到“把它放在世界各地”的效果。
“对于品牌,我们必须深入当地市场,深入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当地文化和习俗,并建立品牌意识和声誉。如果你只向当地销售中国产品,就很难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于坚说道。这就要求中国品牌在当地建立良好的消费者洞察系统,亲自感受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建立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这是许多品牌面临的挑战。
其次,中国餐饮产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渠道,尤其是在中国一线城市,渠道驱动品牌是许多中国品牌的发展道路。然而,当中国品牌进入非洲时,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最后,中国品牌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在国内消费市场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力量。然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如何通过适合当地市场的营销手段在非洲市场建立品牌影响力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中国品牌来说,他们需要亲身感受消费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营销体系和消费者洞察体系,以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成功走出国门。”遇见说。
标题:快消品“走进非洲”需迈过三道鸿沟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5552.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