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扫的二维码竟是日本人发明的 赚大钱的却是中国人
本篇文章2306字,读完约6分钟
很久以前,当人们谈到“扫描码”时,他们更多地想到的是超市购物和结账时收银员扫描的商品条形码(“一维码”)。
当时,一维码扫描的响应速度慢,信息容量小,只能用物理扫描枪进行物理扫描,而不能像二维码图片那样用手机进行数字扫描。
如今,在中国,人们每天打开手机,扫描便捷的二维码,这就像呼吸一样成为一种自然的本能。二维码可用于支付、购物、订购、预订、广告和浏览网页。
每个小编辑都注意到,凌空网络创始人徐伟早在2011年就开始申请“二维码扫描专利”,先后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获得二维码扫描技术专利。
2017年9月,徐伟董事长仅依靠海外专利授权就赚了至少7亿元。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二维码(也叫“快速反应码”)其实早在1994年就被日本人发明了。
▲二维码发明者滕宏远图像来源:欧洲专利局
遗憾的是,当时日本人虽然拥有二维码的专利权,但他们只关注特定的收费项目,没有预见到二维码在未来的广泛应用。
每个小编辑都注意到,根据在日本发明二维码的电装公司的网站数据,该公司实际上放弃了日常使用二维码的专利费用主张,只协商了为企业用户定制的二维码的费用。
从1994年二维码的发明到2011年徐伟申请“二维码扫描专利”的注册,日本人总共“领先”了18年,但最终因为近视放弃了自己养的金蛋鸡。
丰田供应商发明二维码
很少有人知道二维码的发明者原正弘来自日本电装公司,该公司是日本电装公司的子公司。
电装日本公司于1949年从丰田汽车公司独立出来,但其主要业务仍然是向丰田提供汽车零部件。电装日本公司仍然保持着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地位,在全球拥有超过15万名员工。
因为高精度的汽车零部件需要匹配大量的信息(原材料来源、产地等)。),传统条形码信息容量有限。如何在零件标签上存储更多的产品信息已经成为电装需要克服的难题。
电装公司作为电装公司负责信息技术的子公司,承担了这项任务。滕宏远带领团队研究了两年,最终将标签上的一维编码升级为二维编码,信息储备增加了250倍!
▲二维码的原型首先由滕宏远的团队制作
与条形码相比,原二维码通过不同的色块具有不同的记录功能,大大提高了信息容量。
过去条形码只能存储20个日本字符,难以满足库存管理的需要。然而,新的二维码可以存储5000个日本字符,这足以压缩零件标签上的几页说明。
在此基础上,电装波公司今天制作了一个普通的黑白二维码。
如今,二维码可以转换成数字、图像、二进制字节、汉字和其他形式,由智能手机传感器进行扫描和解释。
创始人错过了巨大的商机
每个小编辑都注意到,自从二维码发明以来,它已经被全世界的信息专业人士广泛认可。
新闻;科技网站的作者感慨地说:
“在QR码的简单形式中,有无数的可能性。如果商业促销是适当的,它应该是一只母鸡一直在下金蛋。”
在二维码发明20周年之际,欧洲专利局甚至将2014年“欧洲发明奖”授予了滕宏远。
在颁奖致辞中,欧洲专利局的代表提出“二维码的社会价值和科技意义同样巨大。”
尽管如此,创始人滕宏远自发明以来,一直对二维码能在社会上广泛使用不抱乐观态度。虽然电装波拥有二维码技术专利,但它并没有考虑向全社会收费或出售专利。
电装公司想做的是向企业用户推广电装公司的二维码管理系统,以便收取一些费用。
甚至在2014年,当滕宏远获得欧洲专利局的大奖时,他说“二维码的最长寿命是10年”。
与此同时,在欧美国家,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二维码隐藏的巨大商机。一位帮助人们免费生成二维码的美国网站所有者甚至告诉科技杂志《gizmodo》。
“这项技术实际上可以通过谷歌工具实现。我不打算为这么简单的事情收费。”
此外,二维码技术带来了恶意链接和窃取个人信息等安全问题,这也使得一些人对其广泛使用的前景并不乐观。
目前,官方二维码网站仍由电装公司运营,该网站有四种语言版本:中文、英文、日文和韩文。
该网站称,电装浪潮仍有一项收费服务,帮助企业客户定制二维码,但它不对普通人在日常扫描中使用的二维码技术收取专利费用。
中国移动的应用场景引领世界
2011年,凌空的创始人徐伟申请了“扫描二维码专利”的注册。几年来,徐伟先后在中国、美国和日本拥有“条码图像通信方法、设备和移动终端”专利。
据China.com介绍,2017年9月5日,中国代码发行公司(许巍任董事长)在上海总部举行授权签约仪式。代码发行银行有限公司授权美国和台湾的代码发行银行使用二维码扫描技术专利,独家许可费约7亿元。与此同时,代码发行公司在美国和台湾享有被许可方20%的股权。
那么,为什么二维码的全球专利权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呢?
每个小编辑都注意到,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统计,2011年,当徐伟首次申请专利时,美国只有20%的智能手机用户扫描过二维码,相比之下,加拿大只有16%,英国和西班牙只有12%左右。
当西方人普遍不熟悉二维码和移动支付的时候,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应用场景已经爆炸式增长,成为“四大新发明”之一。
据艾瑞咨询(iResearch)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达到3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50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韩国总统文在寅都对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感到惊讶。他们可以在路边买栗子,或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在餐馆付款,这让外国政要惊叹不已。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2016年,中国人通过微信扫描代码的平均数量达到10亿,通过支付宝扫描代码的平均数量达到5亿。
根据这一计算,中国人每年至少使用二维码5000亿次。假设滕宏最初规定每次代码扫描收取一便士的专利费用,仅在中国他每年就能赚50亿元。
标题:每天扫的二维码竟是日本人发明的 赚大钱的却是中国人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3654.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投资“一带一路”,如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