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 这些诈骗手段要小心
本篇文章1218字,读完约3分钟
利用疫情发布虚假信息进行欺诈,侵害消费者利益。近日,一些银行、保险机构接到相关投诉,反映犯罪分子在疫情防控期间进行欺诈,造成资金账户受损。对此,近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和金融资产,注意银行卡的使用,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
两种类型的欺诈需要警惕
银监会消费者保护局透露,犯罪分子的欺诈手段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退换”电信诈骗窃取银行卡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转移卡内余额;第二,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打着“购买防护用品”和“献爱心”的幌子,诱骗消费者转移资金,从而损害消费者账户中的资金。
具体而言,犯罪分子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受害者信息,如航班号、高铁号码、酒店预订信息、旅行社合同信息等。,并向受害者的手机发送虚假的“返回并更改”短信,声称航班、高铁、酒店预订、旅行计划等。“被疫情取消的,可以因返回和更换而得到补偿”,诱使受害者在短信中拨打虚假的客户服务电话或点击未知链接,并按照他们的提示提供银行卡号码和密码。
与此同时,一些犯罪分子在网络平台上以销售口罩等防护材料为幌子发布虚假信息,并在转账收取消费费用后“黑”受害者,或诱使受害者在网络钓鱼链接中输入敏感的个人信息,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冒充慈善组织或爱心人士,利用公众同情心,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以“爱心捐赠”的名义向消费者发送虚假捐赠信息。消费者相信后,一旦他们转账,账户资金就会受损。
网上交易需要谨慎
“上述以防疫、控制为名的欺诈行为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指出。为防范相关风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在办理银行卡转账汇款业务时要提高警惕,安全用卡。“受疫情防控的影响,春节和节假日期间出现了返程票高峰。消费者收到“退货换货”信息后,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通过相关企业或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进行检查。不要随意点击未知链接,使用来自未知来源的无线网络,并警惕重要个人信息被盗。”
其次,要注意保护个人敏感的金融信息,不要泄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目前,消费者应该保持冷静。当他们询问个人信息、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密码时,不要盲目听信,也不要将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个人敏感金融信息泄露给他人。
三是认真开展网上私人交易,确保账户资金安全。对于消费者来说,网上私人资本交易风险大,身份验证困难,资本安全和合法权益难以保证。消费者应该通过正式的平台和渠道购买材料或进行捐赠。如果确实有必要进行网上私人交易,也有必要尽可能核实发布信息的个人或机构的身份真实性,以保护其自身财产不受侵犯。
“消费者应密切关注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要相信谣言,不要传递谣言,不要恐慌,避免被欺骗造成账户资金不安全和遭受经济损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指出。
标题:疫情防控期 这些诈骗手段要小心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0126.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