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风险防控 与金融创新 促保险科技监管升级
本篇文章1825字,读完约5分钟
科技创新与金融业的融合正在深化。金融业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科技创新也在改变着金融形式。金融技术,尤其是保险技术,在促进产业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奥威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保险技术市场的保费将从2016年的0.3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41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1.2%;中国保险市场的总保费将从2016年的3.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9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6%。保险技术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保险,未来的增长是巨大的。
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发布的《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保险技术给予了高度肯定。该计划指出,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保险销售模式、客户服务模式和理赔支付模式;地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显著提高了保险服务的效率和管理水平;探索应用应用客户端和远程调查与损失确定系统,实现移动会展业、智能调度和异地调查与损失确定;基于数据共享技术的行业车险平台已经成为支持车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能够实时为行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共享服务。
毫无疑问,保险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保险业的生态,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保险业的回报来源,进一步发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
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保险技术创新,监管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剧了监管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更加困难;监管滞后和监管空白可能带来新的监管套利等。金融运作中最重要的是风险防范和控制。科技创新必须遵循监管规则和规则背后的逻辑。保险发挥着社会保险保障的作用,更有必要将保持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牢牢放在首位。因此,保险技术监管需要在创新和风险之间寻求平衡,既要支持创新,又要防范风险。
北京保险研究所副所长冯舒认为,科技的发展是塑造人类生存形态的一个突破,而数字处理设备使这场革命以低廉的成本和更新速度到达了每一个人的手中。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如从同质化模式向个性化模式的转变,这给保险业带来了比想象中更大的风险。此外,保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因此,总的来说,保险技术的影响是信息的影响,需要监管来调整和适应这种外部影响,以取得最佳效果;其次,保险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保险技术生态的变化,这需要新的监管逻辑和生产逻辑。”
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监管的目标应该是一个适应不同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保险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扩张速度较快,创新风险较大,监管目标以安全为重点;当保险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监管目标应集中在提高保险资源配置效率上,从而提升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
如何平衡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如何平衡金融监管的安全与效率,一直是监管者面临的难题。在保险技术监管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国外实施的“监管沙箱”机制,允许初创企业在真实环境中实践其创新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监管者可以根据创新模式在沙箱中的表现调整监管规则,以与时俱进,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目前,监管沙箱制度在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经达成共识。
事实上,保险技术与监管也处于“相互促进”的关系结构中。一方面,保险技术需要监管干预,以规范其发展;另一方面,保险技术也是提高效率和增强监管能力的有力手段。例如,构建以电子账户为核心的统一信息共享平台,是保险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是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监管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监管者实施渗透监管的有力工具。电子账户是记录与消费者相关的身份信息和保单信息的总账户,被保险消费者用来查询与其自身相关的所有保单信息。
渗透监管是通过金融产品的表面形式来透视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本质,联系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最终投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识别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根据产品功能、业务性质和法律属性来界定监管主体和适用规则,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电子账户的建立可以从最终客户那里实时采集真实数据,从客户那里验证保险机构的报表和数据,收集全方位的信息,为各级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服务,有效提高了监管部门掌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灵活性,是监管渗透的有力支撑。
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对监管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正在推动监管机构的改革。金融技术和保险技术对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监管者更有必要重新审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寻求监管升级和保险技术的共同高效发展。
标题:平衡风险防控 与金融创新 促保险科技监管升级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22177.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保险监管重在“治未病”
下一篇:喜圆失地农民“养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