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为蜂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本篇文章1275字,读完约3分钟
我国蜂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但长期以来存在生产效率低、加工技术落后、质检技术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产品档次和健康发展。
在2017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吴黎明研究员牵头的“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为促进我国蜂业健康发展、促进蜂产品安全高效生产和增值加工、保证蜂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科技支撑。
目前,这一成果已应用于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0多个育种、加工、流通和监管单位,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在过去的三年里,养蜂人增加了28.05亿元的经济效益;企业新增效益2.31亿元。
“蜂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蜂业生产的整个产业链,包括蜂场环境、蜂群饲养管理和药物使用、产品收获、储存、运输和加工。”吴黎明表示,仅靠检测很难实现蜂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有必要解决可能影响生产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问题,实现全产业链控制。
据了解,吴黎明领导的蜂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十多年来一直在攻关,针对蜂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中存在的一系列科技问题,创造了蜂胶低温湿法超细粉碎技术、物理防结晶蜂蜜生产技术等高价值安全生产技术,发明了一系列蜂产品质量鉴定和质量控制技术,实现了优质蜂产品的安全生产、加工和质量控制。
创新团队还通过增强蜜蜂自身的体质和抗病能力,降低药物使用率,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安全性。“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蜜蜂也是如此。早春的繁殖与蜜蜂全年的产量和抗病能力直接相关。然而,如果传统的饲养方法遇到长期的冷流,将导致群体繁殖的失败。
“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早春低温繁殖新技术,使早春蜂群发病率降低了71.7%,产蜜量提高了31.0%。”吴黎明说道。
“一山不容二虎”。两个或更多的蜂王不允许在一个传统的群体中共存。由于一只蜂王的产卵能力有限,蜂群中幼虫的供应将会受到限制。通过生物诱导和环境诱导,项目组成功开发了多蜂王巢群构建技术,实现了多蜂王在同一产卵区的自由活动和正常产卵,突破了多蜂王巢越冬和周年繁殖的技术瓶颈,解决了蜂群产卵能力弱的问题。该技术不仅提高了蜂群的生产力,而且大大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和兽药的使用,提高了蜂产品的产量和安全性。
同时,该团队还创造了蜂胶和蜂蜜的高价值安全加工技术,不仅提高了蜂产品的附加值,还保证了其安全性。传统蜂胶被聚乙二醇溶解,长期使用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创造的蜂胶低温湿法超细粉碎技术,克服了蜂胶在高温下粘稠、难粉碎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用食用油代替聚乙二醇等分散剂,提高了蜂胶的食用安全性;减少了萜类等功能成分的损失,生物利用度提高了30%以上。”吴黎明说道。
此外,团队还建立了主要蜂蜜的指纹数据库,发明了10种蜂产品质量评价技术,为优质蜂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建立了蜂王浆新鲜度的快速检测方法,在一分钟内定性判断蜂王浆的新鲜度...这一系列安全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为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和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经济日报记者李畅)
标题: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为蜂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8493.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