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支柱调控框架为高质量发展 营造适宜货币环境
本篇文章1173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表示,2018年,将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保持货币政策稳定和中性;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的匹配和运行节奏,保持银行体系中性、适度、基本稳定的流动性。
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表示,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监管框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有助于中国在保持货币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创新金融监管和控制方法
完善财务控制体系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日益重视,国际上出现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更紧密结合的趋势。许多央行在本质上具有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重支柱监管框架的内涵。例如,英国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职能集中在央行,并在现有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之外设立了一个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管理;欧元区也逐步建立了以欧洲央行为核心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由欧洲央行和成员国审慎管理当局共同负责,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瑞穗证券(Mizuho Securities)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管理在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为了从反周期的角度监督系统性风险,以维持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是对过渡时期货币政策的良好补充。因此,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多元化的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的存在极大地分担了货币政策在风险防范层面的负担。”
沈建光进一步解释说,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正处于从数量框架向价格框架的过渡阶段,重点是发展利率市场化,理顺市场机制,建立良好、顺畅的利率传导机制,并协助常备贷款(slf)和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各种创新政策工具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在谈到利率和汇率时,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2018年,我们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积极稳妥推进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逐步转变,创新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利率调控和传导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许多探索也具有全球视角的创新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记者。
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
与良性互动的制度机制协调合作
据记者梳理,我国较早开始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1年,中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是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应与经济增长的合理需求和自身资本水平相匹配,即要求金融机构“量入为出”。不能盲目扩张和过度杠杆化;
标题:双支柱调控框架为高质量发展 营造适宜货币环境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4123.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