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本篇文章6419字,读完约16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程琦)2020年初的一场疫情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从博物馆的关闭到景点的关闭,从春节电影的关闭到演出的暂停……一切似乎都按下了“暂停”按钮。在全民抗击疫情的同时,文化产业人士也在积极探索各种可能性。云直播、云综艺节目、云导游...一系列的在线表格很快填满了我们的生活。
随着春天的到来,各地都在努力恢复工作和生产。疫情过后,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这场流行病会给文化产业带来什么影响?未来整个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最近大火的“新基础设施”会对文化产业产生什么影响?近日,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的记者联系了几个业内人士,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贾斌:(按姓氏字母顺序)
高宏村: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伟: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立:内部人士
宋: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价技术文化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周:总资本执行合伙人、董事长兼总裁
中国经济网记者:疫情给文化产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高宏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个人认为,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影响,在不同的领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它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看,才能全面:
所谓负面影响是指在疫情期间采取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对电影和旅游业等人员密集的文化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一些电影后来被转移到了互联网上,网上观看的人数也大大增加,但总的来说,影响还是很大的。对于旅游业来说,每年春节前后是我国旅游业的旺季,因为疫情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它也有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新形式的发展,如网络教育。通过这种流行病,我们的传统教育,包括大、中、小学校,增加了在线课程。应该说,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将极大地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广和利用。
金伟:肯定有数万亿的收入损失
文化产业是新冠肺炎受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至少在国内疫情背景下是如此,在全球疫情持续时需要观察。主要影响有两个层面:
一是成本增加,营业收入下降。2月份疫情爆发后,大多数企业都将亏损。影视、表演艺术、文化旅游和展览受影响最大。
第二个实际上是破产,企业被解散。文化产业中有许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没有恢复工作和生产。这些企业和企业的员工几乎没有粘性。事实上,不太可能会有大量员工返回原来的岗位。要么企业倒闭了,要么员工已经走上了自己的路。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很难估计疫情造成的损失,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肯定有数万亿的收入损失。
宋·杨洋:摧毁文化消费周期迫使供给方数字化
我认为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摧毁文化消费循环。
首先,消费周期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传导机制,其速度和连续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总量和质量。肺炎在新冠肺炎的高度传播,导致各地防控工作升级,线下消费空房被强行切断。基于现场体验的文化消费周期的关键环节缺失,春节期间电影票房大幅缩水,游客数量大幅下降。
其次,要注意文化消费的挤出效应。首先,时间被挤出来了。由于复工复产、推迟开学等因素,暑期档的大量文化消费时间将被挤出;其次,支出受到挤压。在疫情期间,人们预计收入会下降,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上涨。大量的消费支出将集中在刚性消费上,这将挤压一些文化消费支出。
最后,恢复消费者信心需要时间。在非典期间,中国的消费品零售额仅在疫情爆发后五个月才恢复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因此在疫情爆发后,报复性文化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供应方被迫数字化。
自疫情爆发以来,文化企业难以恢复正常工作,线下文化消费受到重创,迫使文化内容数字化生产。
一些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化生产。
八大博物馆与淘宝网合作开展“云泉之旅”。武汉大学与多家媒体合作推出“云樱花”,云之旅不断激活文化旅游的消费潜力;现代空在b站举办网上音乐节,吸引了27万人和“狄云迪”;大卫和网络电视推出了云综艺节目,如歌手?综艺节目如“播放年”和“声音来到它的土地”开始云记录一个接一个,实现了口碑流行的双重收获。
第三,调整数字文化产业的全球重心。
目前,新冠肺炎肺炎在海外的情况非常严峻。中国的数字文化产业,过去是并行或跟随的,现在可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抓住全球领先的关键机遇。根据hootsuite的报告,颤音的国际版tiktok拥有超过8亿的海外每月活跃用户,今年2月的下载量接近1.13亿次,成为世界上下载量最大的应用。
鉴于新冠肺炎肺炎在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教科文组织紧急呼吁来自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的4.21亿学生参加远程课程,远程课程已成为联合国推荐的在线课程平台,用户数量已超过11亿。
周:网络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在新冠肺炎肺炎疫情下,我国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居民外出人数大幅下降,对线下文化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家庭消费已经成为流行时期的主流消费模式,消费者与互联网的深度接触时间更长,因此在线行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具体来说,在疫情期间,电影院、展览、ktv等线下场所相继关闭,外景影视制作和户外旅游几乎停滞不前,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以线下经营为主的文化服务提供商可能面临被动的市场清算,而龙头企业有望增加其市场份额。
同时,以网络消费为重点的数字文化企业取得了突出成绩,消费者对网络娱乐活动的需求明显增加。以社交媒体、视频平台、数字阅读、网络游戏、网络教育等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业。在许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增长,例如每日用户数量、在线持续时间和收入流。
此外,这一流行病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应用和营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有效地应用于文化产业。例如,虚拟现实直播的“云监督者”、虚拟现实全景的“云旅游”和虚拟现实全景的“云观察展”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Mom开启了在线筛选模式,以测试传统行业公司在新技术和通信方式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
中国经济网记者:后续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高宏村: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
我认为后续行动的最大影响是促进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视频会议系统、远程咨询、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络教育等,这些在过去并不常用。
同时,也将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在整个文化产业领域的融合,包括在文化产品的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更好地依托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等基础条件,进一步调整整体生产结构、组织结构,提高生产力。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些技术元素更多地涉及到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将对提升整个行业的能源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
金伟:数字转型,在我看来,变革不会是根本性的
现在人们开始讨论“后疫情”的话题。显然,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们的担忧。
至于疫情影响下文化产业的未来变化,大多数专家认为,这将加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但几乎没有共识。但在我看来,数字转型并不是根本的改变。
加速转型是肯定的,但这只是互联网或数字世界迁移的继续,这种变化已经开始。这种加速源于恐惧,而不是新的消费,也不是另一场成本革命或利润革命。这种流行病本身不会给非接触式消费模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将会加速,但在疫情过后,大多数业务和运营模式将会回归到疫情之前。
在这种流行态势下,文化企业应该考虑如何应对公共灾难状态下的企业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公共灾难后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变化下的企业生存问题。
文立:线下文化产业并购整合的趋势更加明显
产能过剩问题得到迅速清理,一些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的文化企业退出市场。线下文化产业大规模并购整合趋势明显。不排除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优质主导文化产业的持股。
复工投产后,网上部分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增长,基本回落到合理水平。然而,确实有些用户的使用习惯是无法改变的。对于影视内容行业来说,目前的在线机会确实会更大。
宋:数字化进程已经从“消费互联网”转向“工业互联网”
在某种意义上,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是一种文化产业?机遇、危险和机遇并存,给文化产业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消费互联网”形式的文化产业股票游戏。
毫无疑问,网络视听、游戏等多种形式都受益于这种流行,但消费互联网中的文化产业显然已经进入了股票游戏时代,很难爆发出巨大的增量。
网络文化消费的规模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用户规模和支付能力(包括时间)。
就用户规模而言,与非典时期的电子商务不同,在新冠肺炎肺炎流行期间,以品多多和快手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下沉到乡镇层面,用户规模基本见顶,市场分红拐点已经到来。
就消费时间而言,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2018年消费者平均上网时间约为4小时/天,电子商务、游戏、短片和直播基本上都要在这个时间限制下发展。一种特定格式的爆发可能会以另一种格式的市场缩减为代价。
第二,“工业互联网”形式的文化产业有相当大的增量。
这种流行病催生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行业不仅停留在过去的在线娱乐、电子商务等领域。但是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无人配送、零接触服务和远程办公等新领域发展迅速。隐含的逻辑是数字化过程已经从“消费互联网”转变为“工业互联网”。
疫情过后,文化企业发展的重点还应放在产业互联网上,依靠数字技术优化文化产业链,壮大实体经济,通过设计新产品和场景服务实现业务增长和商业模式创新。将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充分融合并满足用户需求的互联网技术公司,以及已经完成数字转型的传统文化企业将脱颖而出。
第三,“现场体验”形式的文化产业面临洗牌。
疫情严重影响了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和表演艺术等文化消费密集型产业。疫情爆发后,大量中小文化企业面临灭绝,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将增加投资和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将迅速上升。
此外,疫情加速了市场和人心的重建,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性价比高的文化产品将更受青睐。市场需求的转变迫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形成文化品牌,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和垂直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周:疫情过后,有望带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的疫情防控已逐渐明朗,重点已转移到防止外来输入。以补偿消费、升级消费和新消费三大消费类型为代表的消费模式,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塑市场结构,引领文化市场发展。
具体来说,受疫情影响而推迟的文化消费计划将在疫情发生后进行初步弥补,部分子行业将出现补偿性消费热潮,但这一次取决于全球疫情的防控,海外疫情的扩大也将影响国内经济和人们的消费心理。同时,疫情过后,预计将带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广播电视等传统文化企业有望通过开发和创造新的商业形式,整合线上线下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此外,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的发展,数字化将进一步推动新的消费形式,如依托数字技术培育和发展“云娱乐”、“云旅游”、“云健康”等新的在线消费内容。
中国经济网记者:你如何看待新基础设施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高宏村:实现网络化,加快文化生态重塑进程
我个人认为,新基础设施的发展对整个文化产业领域的影响是通过实现网络化来加快文化生态重建的进程。同时,它也会对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它将进一步增加文化产业的整合,现在互联网在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渗透率。未来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只会增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文化生产、文化内容和文化消费的比例。当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是如此,我认为这种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此外,作为基础设施,它将在提高整体经济质量和重塑各行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可以预料的。
金维:数字文化巨人企业将会出现
与疫情本身相比,新基础设施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
二十多年前,信息高速公路开始建设,现在显然有更多的内容。新的基础设施包括5g、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但这些技术支持的新基础设施将形成什么样的网络系统,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我们需要的是满足市场、民生和文化需求的新基础设施。
有人建议国家应该在新的基础设施中倾斜更多的文化领域。
就文化产业而言,从长远来看,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文化企业一定会有更好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将创造新的供应和消费模式,提高效率,大大降低成本。数字文化巨头企业将会出现,但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文立:短期内不会对文化产业产生明显的影响
新的基础设施在短期内不会对文化产业产生明显的影响,新的基础设施需要一个周期。只有在基于5g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后,价值才能发挥出来。至少今年和明年,我们应该很难看到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应用出现在这个领域。当然,一些开创性的实验应用会像蘑菇一样涌现出来,但是杀手级应用至少在18个月后可能会有机会显示出它们的重要性。
宋:重塑文化产业链,培育文化产业新动能
新基础设施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新的基础设施与工业互联网形式的文化产业高度兼容。
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相对较少,产业发展较少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过去,传统的漫灌基础设施(“铁公基”)难以惠及文化产业;新基础设施涉及的5g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与工业互联网形式的文化产业高度兼容,将充分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新的基础设施可以培育文化产业的新动能。
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重塑文化产业链,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动能。
在文化资源链接方面,我们将帮助构建一个具有物理分散性、逻辑集中性、政府与企业互操作性、企业与企业互连性、数据共享性以及安全性和可信度的文化大数据系统;
在创意设计过程中,依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创意设计和内容制作的智能化和社会化;
在通道匹配环节,通过算法升级打破了“信息茧房”效应;
在消费体验方面,5g、vr/ar和其他技术的融合将有助于超高清视频、沉浸式娱乐、智能旅游和夜间经济等新格式的发展。
第三,新的基础设施将催生新的技术和标准。
新基础设施的发展推动了新技术、新标准的不断标准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改变了过去文化领域自给自足的智能解决方案的现状,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加快了整个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真正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第四,新的基础设施需要新的制度和机制创新。
新基础设施投资应突出“新”特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关规划指导和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如创新和发展ppp融资模式,吸收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新基础设施专项债务投资,支持新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落地。
周:多渠道深化文化产业生态链,深化文化价值观,实现文化经济高效赋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对“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5g、物联网、UHV、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这些领域具有鲜明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特征。尤其是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将极大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广播电视也在此背景下获得了5g运营商牌照,这有利于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在业务和股权上的整合。
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新基础设施”将通过多种渠道深入文化产业生态链,深化文化价值,实现文化经济的高效赋权。具体来说,
一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消费媒体数字化改造等各个领域的充分运用,同时推动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数字化改造。
第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和数字交互技术的不断升级为文化资源的展示带来了新的方式和体验。例如,vr+文化旅游为消费者提供虚拟全景服务。
第三,文化产业与各种产业的交叉融合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深度整合,推动了文化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升级。
在文化产业布局方面,建议积极研究和捕捉人工智能、物联网、5g网络等前沿技术与文化内容对接带来的产业变化和发展机遇。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标题:疫情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2717.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两市融资余额增加13.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