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藏“机”:银行业应提前布局消费变革
本篇文章3087字,读完约8分钟
我们的记者李伟
“流行病对消费的影响‘风险’和‘机器’并存。”几天前,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周敬通和博士后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分析称,疫情消退后,预计消费将迅速反弹,回报将正常增长。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将促进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改变,刺激新的消费增长点,并加速无人化零售、新鲜电子商务等新零售浪潮的到来。
针对银行业如何应对疫情影响,加快支持消费领域的恢复和发展,周经纬、叶银丹建议,短期内银行业应及时应对,为国家防控疫情、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大局服务,加强中小企业特别是消费行业建设。对中小企业以及防疫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资金支持;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应该抓住在这场流行病危机中可能酝酿的消费零售业的变化,并提前做好规划。
在短期影响之后,
消费增长的恢复性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主要集中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消费季节,但周经纬、叶银丹认为,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将是短期的、结构性的;各种消费增长率在未来的复苏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一方面,流行病对基本商品消费的影响小于对非基本商品消费的影响;另一方面,疫情对时间选择性非必要消费的影响小于时间选择性非必要消费。以旅游消费和办公用品消费为例,人们延迟的旅游消费需求将在疫情爆发后释放出来。因此,疫情对全年旅游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疫情结束后,因疫情减少的办公用品消费难以弥补。
此外,传染病对替代性较强的网上消费的影响小于替代性较弱的网上消费。例如,主题公园等休闲娱乐消费很难取代在线消费,且影响相对较大;服装、鞋帽等消费在网上购物很容易被取代,而且影响相对较小。
"在流行病期间被抑制的一些消费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推迟了."周敬通、叶银丹认为,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居民减少外出将极大地抑制当前的消费需求,这种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得到有效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措施,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行业的财务压力,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各项纾困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将会更好地保护消费行业企业的生命力。疫情平息后,供应方可以迅速恢复,有效满足疫情后反弹的消费需求。”周敬通和叶银丹说道。
从近年来的消费需求来看,外出就餐和旅游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春节是人们释放旅游和餐饮消费需求的关键时刻,但由于防疫控制要求人们在家封闭,这将进一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疫情爆发后,相关消费需求将出现报复性反弹."周敬通和叶银丹预测,在疫情结束后的一至两个月内,食品和饮料消费将出现一个小的峰值,然后,它将转向9%至10%左右的正常增长率。在旅游消费方面,2020年“五一”、“端午节”和暑假期间将是释放旅游消费累积需求的关键时期,预计将出现一个小的旅游高峰。“十一黄金周”后,旅游消费将回归正常增长区间。
这种流行病催生了“家庭经济”
加快零售业态的变革
从历史上看,这一流行病给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往往加速了相关产业的升级。“这种流行病在西藏是‘危险的’,它可能成为零售业演变和转型的‘催化剂’,加速新零售模式的崛起,并为消费零售带来新的机遇。”周敬通和叶银丹分析道。
线上线下一体化零售模式(线上线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疫情期间,各大超市和便利店引入了新的模式,如预订系统、店内取货和非接触式送货上门,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降低供应和物流成本,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苏宁食品市场为例,苏宁食品市场单店订单量比上月增加了7至10倍。未来,随着在线直播和社区销售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o2o零售模式将成为实体零售业的新趋势。
在“无接触”的概念下,无人化零售过程再次加速。疫情爆发后,“无接触”的概念开始流行,中国的无人化零售过程再次加速。在医院和疫情严重的地区开设了大量无人配送和超市。例如,武汉“火神山”医院有无人超市,其他一些医院也配备了机器人来运送食物;美团率先在武汉和北京试点运行“美团智能餐柜”。这些无人化配送和零售实践不仅有助于积累技术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无人化零售的接受度,加速无人化零售的普及。
新鲜的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出路。疫情爆发后,新鲜电子商务成为城市人购买食品的首选。据统计,2020年新年前五天每天的网上新订单是去年同期的四倍。在春节的7天假期中,售出了4000万件食品;在2020年1月24日至2月2日的10天期间,京东生鲜食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15%。在疫情期间,14天的家庭隔离时间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生鲜电子商务的信任和认可,也使消费者养成了网上购买生鲜食品的消费习惯,生鲜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隐藏在“危险”中的“机器”
银行业应该提前布局
当前,银行业必须迅速反应,积极行动,为国家疫情防控服务,恢复整体经济社会秩序。同时,周敬通、叶银丹建议银行业要着眼长远,抓住消费升级和零售改革的机遇,提前布局。
短期来说,为了尽快恢复消费行业的正常运作,银行业应首先增加对受疫症严重影响的饮食业和旅游业的财政支持和弹性。一方面,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能力和疫情带来的暂时困难,增加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秉承“专务”的原则,积极采取更多创新措施和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
同时,银行业应加强对防疫物资生产、民生保障等相关企业和防疫一线人员的资金保障。一方面,通过增加贷款额度和专项贷款,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和物流、超市等民生保障企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尽快恢复和扩大产能,改善防疫物资供应和居民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防疫人员的财务保障,例如为参与第一线防疫工作的医务人员、警察和社区工作者提供免费的匿名保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长远来看,疫情也可以被描述为“危机”和“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推进银行业布局。对此,周敬通和叶银丹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快升级消费区布局,通过与升级消费区企业合作,积极布局旅游、医疗等升级消费区,推出更加丰富的消费金融产品,为居民消费升级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二是加快线上线下场景渠道建设,打造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平台。第三,加强与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与发展。第四,注重金融技术,优化消费金融服务体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突破地域限制,可以更深层次切入消费场景,提供嵌入式综合金融服务,实现客户、渠道和产品的多维价值探索和创造。
把握风险的底线
应急政策与强化能力并举
值得一提的是,在集中一切资源进行疫情防控的同时,银行业加强风险防范,牢牢把握金融风险底线,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对此,周敬通、叶银丹认为,为应对短期疫情影响,银行业应首先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完善风险应急预案,开展压力测试,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第二,对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申请优惠贷款,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筛选和评估,以防止优惠政策的实施借助疫情扩大。
中长期来看,要在消费金融领域寻求突破,还必须不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银行业应积极推出互联网数据产品,推广人脸识别、模糊比较等新技术的应用,构建数字化多维风险防控体系。同时,构建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过程的连锁风险管理体系,深度挖掘数据资源,细化风险管控模式,形成规范、系统、数据化、模型化的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此外,银行业应进一步提高其防止长期信贷发放和反欺诈的能力。以央行信用信息系统和第三方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为基础,借助金融技术,充分挖掘客户背景、信用行为、共同信息等多领域数据,全方位综合评估客户,预测欺诈可能性。
标题:“危”中藏“机”:银行业应提前布局消费变革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0486.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心定了,也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