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委外加码权益投资 公募摩拳擦掌
本篇文章1838字,读完约5分钟
在严格的监管下,银行外包业务的全面衰退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然而,银行的投资和财务管理外包需求仍然存在。《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2017年公募基金盈利效应的推动下,许多银行在股票基金产品上投资了数百亿元,风险偏好有所增加。
基金争取受托人机会
在业内,银行将自营或理财资金委托给本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委托投资模式,一般被认为是业务外包。
通常,银行的外包基金更倾向于投资于债券基金等固定收益产品,以控制风险。2017年,监管当局遭受重创,外包业务衰退。固定收益基金产品不时在市场上被“小型化”甚至清算。但是,银行资金的委托管理仍然存在需求,业务外包正在离开以前粗放的发展模式,资金的委托管理趋于精细化。在业务外包的调整过程中,公共股权投资基金迎来了新的机遇。
外包基金在最近两年才开始通过部分股票基金投资股票资产。2017年,公募基金的出色表现使受托银行获得了丰厚回报。在判断了相关重量级基金客户的市场前景和趋势后,许多银行准备在2018年增加投资于股票资产的基金规模。
一家大银行的外包基金以前只小规模参与股票投资,但在2017年,它们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本行决定扩大股权投资规模,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公募基金产品将是主要投资方向。
据上海一家公共基金机构的股票投资者称,2018年,外包基金投资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a股的规模约为200亿至300亿元人民币,另有200亿元人民币将投资于港股。这家银行以前是股票投资的领导者。目前,一些公共基金机构正努力进入核心另类基金池(约有10家另类机构)供银行选择受托人。
据公共筹款人说,银行在挑选和评估经理方面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由于其在制度管理、信息披露和历史业绩方面的优势,公共基金机构更有可能受到银行基金的青睐。通过委托公开发行机构管理资金,银行不仅可以有相应的收益预期,而且很容易满足监管和风险控制的相关要求。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行今年投资股权的外包基金对公募机构更加友好,风险偏好也有所改善,从而给基金经理更大的空操作空间。
外包整体退潮
尽管一些银行通过外包增加了对股权的投资,但外包业务整体上正在衰退。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宏观研究员李麒麟指出,银行业务外包的“春天”始于2015年前后,当时流动性泛滥和银行资产管理规模飙升给银行带来了“快乐的烦恼”。一方面,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迅速下降,负债成本在公平交易和规模竞争的压力下变得刚性。银行迫切需要找到能够支付负债成本的高质量资产;另一方面,一些银行专业能力不足,人才储备和交易能力不足,在投资管理方面无能为力。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开始通过购买证券公司的集体金融计划、定向计划和公共基金产品,由非银行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资金。
银行激烈的外包业务终于迎来了严格的监管。2017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银行资金的返还标准,防范金融风险。银行业务外包热潮已经消退,这已成为业内共识。
公开募股更有动力,压力也更大
随着外包业务的重组,公共基金机构积极争取股权投资领域的机会。
基金业内人士表示,以前外包业务火爆的时候,公司很多内部资源都倾向于由固定收款部门承接外包资金。
特别是对一些银行基金公司来说,似乎整个公司都可以坐以待毙,放松一下,只要收款部门做好分包工作。目前,固定收益外包业务大面积下滑,而股权外包业务迎来了发展机遇,公开发行机构尤其是股权投资部门动力更大。业内许多人对以往固定收益外包产品的扩张怨声载道,认为这种发展是不正常的,是基金公司“浪费自己的武功”的举动。如今,股权外包业务的发展满足了基金公司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许多基金机构都在加紧步伐。
与此同时,外包业务的整体浪潮已经消退,大银行提高了投资能力,中小银行也发挥了储蓄和借贷资金的作用...多种因素给希望继续承接外包基金的基金机构带来了压力。李麒麟指出,对于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来说,外包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近距离作战演习的机会。在“后交易时代”,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管理能力非常重要。毕竟,外包只是依靠外资机构来管理资金,而提高银行的投资和研究能力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许多银行的资产管理部门正在这方面努力。
业内人士表示,公共基金等非银行资产管理机构要么拥有核心的、难以复制的资产管理能力,使银行可以抢资金,要么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输出投资和研究管理能力,增强深度服务能力,与银行共享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机遇。
标题:银行委外加码权益投资 公募摩拳擦掌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6264.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