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升级 企业“做手脚”将付出大代价
本篇文章1574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黄蕾编辑陈郁
“监管之手”进一步强化了对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刚性约束。根据最新部署,第二代二期工程将于2018年开工建设,同时加大查处力度。一旦发现偿付能力数据的真实性被“篡改”,欺诈性的保险公司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行业风险通常是可控的。甲类保险公司的比例有所增加
偿付能力充足率作为风险防范的“牛鼻子”,是近年来保险监管的核心。作为一个以债务为基础的行业,保险业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类似于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代表了保险机构对负债的最终偿付能力。
2017年是第二代正式实施的第二年。根据中国银监会昨日披露的数据,自第二代实施以来,偿付能力指数一直运行平稳。从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数来看,从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该指数从277%下降到255%,平均每季度下降5.5个百分点;从2017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该指数在原中国保监会发布“1+4”系列文件后,从255%下降到251%,平均每季度下降1.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收窄。
此外,2017年第二代风险综合评级显示,A类保险公司的比例逐渐上升,从第一季度的55%上升到第四季度的63%;乙类保险公司的比例逐渐下降,从第一季度的42%下降到第四季度的35%;c类和d类公司从第一季度的5家减少到第四季度的3家。其中,甲类风险最低,丁类风险最高。
个人风险凸显七家公司的还款指标“令人担忧”
虽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但少数问题保险公司的风险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先天不足、激进扩张、非法经营、野蛮成长、风险积累频繁。
此外,一些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面临下行压力。据了解,2017年,7家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一直在100%至150%的关注范围内。部分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综合风险评级持续下降。
根据偿付能力数据的真实性检查,一些保险公司仍然存在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的问题。一些保险公司存在资产虚假、准备金虚假、资本虚假、综合风险评级基础数据虚假、信息披露数据虚假等问题。一些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失败凸显出来。一些保险公司陷入公司治理僵局,偿付能力长期达不到标准;部分保险公司股权关系不透明,股东行为不符合规定;在一些保险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根据中国保监会昨日披露的数据,2017年5月至7月,原中国保监会选择了41家风险管控能力弱、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的公司作为重点监管对象,专门研究了行业内重点风险和重点问题公司的情况,安排监管力量重点监管重点公司。
2017年,按照审慎监管原则,在每个季度召开的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保险公司综合风险评级结果下调60次,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责令增资、限期整改偿付能力虚高等27项监管措施和任务。
项目第二阶段开始加大对数据欺诈的调查和处罚力度
2018年,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将继续升级。
按照“同时开工,先急后需,三年完成”的总体思路,银监会将同时启动第二代、第二阶段全部36个建设项目。重大、紧急项目优先,成熟项目优先,发布项目优先,实施项目优先。具体而言,今年计划完成6个完善监管制度项目、2个完善实施机制项目和3个专项研究项目。
同时,偿付能力风险分析和监控不断加强。据了解,中国保监会将研究建立多维度、三维度的偿付能力风险分析监控系统,升级改造第二代监管信息系统,完善数据采集、验证和分析模块,不断提高行业偿付能力和风险分析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识别、监控、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健全的执行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按照时间表,今年将完成偿付能力数据的真实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对欺诈性保险公司采取严厉措施;整合监管资源,建立规范的偿付能力数据真实性检查体系。继续推进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和评估以及综合风险评级。
标题: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升级 企业“做手脚”将付出大代价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5873.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