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变局中彰显
本篇文章6389字,读完约16分钟
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世界投资报告》年度主要作者之一、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干事梁最近发表了《全球变化与中国智慧: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展望与建议》,对中国过去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探索和展望。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经济的新转型在消费、服务、数字智能和绿色转型方面也具有“溢出效应”。2018年,世界和中国经济需要“放缓增长,加快转型,避免危机,保持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推动全球化和反对反全球化的作用显著增强。面对疑虑,中国也开始强调加强全球化的积极影响,使其更具活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在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开始走在前列,“中国计划”开始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主导作用。“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贡献。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干事梁最近发表了主题报告《全球变化与中国的智慧: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展望和建议》。
报告称,从全球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最重要的议程,其范围、实施规模和潜在影响都领先于/。与传统的基于协议的刚性规则模式不同,“一带一路”强调国家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的协调,并在发展伙伴关系概念的基础上开辟了国际经贸合作的新方向。“合作、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指导原则。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决议就包含了这一原则,这表明中国的想法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从实施进展来看,在中亚和南亚方向,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早期收获”。对外工程承包也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合同金额高达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36%,占比52%,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2017年,增长了15%,达到1440亿美元,进一步增长。“推广‘一带一路’意味着将中国的发展模式延伸到海外,这意味着分享发展资源和传播发展经验,从而为沿线国家提供难得的发展机会。”梁认为,如何将“双赢”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有赖于各国和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合作,以及审慎的规划和大力的实施。尤其重要的是,要将宏观层面的经济合理性建立在企业层面的业务可行性之上。机制建设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基础。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及相关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对接机制;二是“一带一路”实施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调推进机制;第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协调机制。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在宏观层面的成功离不开项目层面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理性。对中国而言,我们应该在输出资本和生产能力的同时,输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和深入探索。梁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研究所,为机制建设和战略规划的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如果说“一带一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上,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将对金融领域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产生重要影响。自2009年以来,人民币经历了一个高速国际化的过程,人民币结算占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权重排名第三的事实表明,人民币成为与美元和欧元并驾齐驱的储备货币的潜力巨大。梁表示,人民币作为“世界货币”的崛起,将有助于推动形成更加多元化、稳定和富有弹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反映出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贡献。“经济增长和超越的过程也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过程。个别西方国家的收缩和回避也提供了一个“机会之窗。”面对各种分歧、障碍和不确定性,梁建议首先要调动积极的力量,强调建立共识。在反全球化思潮的背景下,有必要推进开放、结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识。第二,要注重渐进式改革,开拓新领域。例如,在国际金融领域,货币和金融合作有望成为继发展筹资之后的另一个“起点”。第三,要在各个层面努力完善治理体系。在经济领域,全球治理始终呈现多层次特征,区域和双边机制在多边体系之外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面对多边困境,多边、区域和双边合作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增加。
中国的发展经验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的发展经验具有世界意义,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解读“中国奇迹”,总结“中国经验”,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也有助于探索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应ccg邀请,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郭勇研究员最近发表了主题报告《全球变化与中国的智慧: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展望和建议》,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增长和深远影响在世界经济史上领先于空。
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7万亿元,按年末汇率计算为12.6万亿美元,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国经济的差距。“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无足轻重,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快速崛起使10多亿人摆脱了贫困,并从根本上重塑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结构。”
“中国模式”成就“中国奇迹”
报告指出,从内部看,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主导的金融深化和投资驱动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和非凡发展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外部来看,出口促进和利用外资并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能够抓住冷战后强劲的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中国经济在外部市场、资本、技术和资源的帮助下,有效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对外开放带来的其他无形利益不容低估。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而言,“中国奇迹”在一定程度上是“东亚奇迹”的延续,两者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然而,前者在经济规模、经济影响、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经济系统的多样性和经济系统的前沿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者。现在,一个以中国为龙头的“新发展中的严阵”正在形成,其范围不仅在亚洲,还延伸到非洲和拉丁美洲...
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没有改变
梁认为,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奇迹的基础。然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有其特殊性。这首先体现在“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的特征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存、共存,相互贸易,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共享,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经济生态系统。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带来了比单一所有制经济体制更高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自我更新能力,其前提是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公平竞争机制的有效性。虽然《三国演义》进入了新的篇章,但混合所有制市场经济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从国家与市场的基本关系来看,拥有超强地位并发挥超强作用是中国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转型”将塑造中国经济的未来
在梁看来,“中国奇迹”的背后有许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它的出现有赖于内部和外部不同层面上诸多因素的叠加,从宏观上看,它涉及到经济增长多重转型带来的协同效应。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史是一部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交织、协调演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历史。这些“传统转型”将继续深化,而消费转型、服务转型、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新转型”将塑造中国经济的未来。
中国的发展模式有其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也是动态调整和不断优化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及时提出,这与对原有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反思是分不开的。
可以预见,随着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新转型”,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不断演进和完善。事实上,“发展是硬道理”在中国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空的可持续性、包容性、经济增长质量和人民的实际需求得到了提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也需要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并重”。同时,随着资本、技术和发展经验的输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中国经济的新转型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正溢出效应”
“新时代”新在哪里?它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中国在消费增长、服务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和经济绿色化方面的新转变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积极的溢出效应”。应中央政府邀请,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经济事务官员梁日前发表了《全球变化与中国智慧: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展望与建议》主题报告,指出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将是全局性、历史性的,其影响也将具有世界性意义。
梁认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如何用“新转变”来促进“新增长”。高效率、高附加值、高价值链和可持续性的“新经济”和低效率、低附加值、低价值链、高环境和社会成本的“旧经济”之间将出现“巨大差异”,其影响也将跨越国界。就产业政策和金融服务而言,重点应放在增加“新经济”和减少“旧经济”上,以寻求一种“新均衡”,使中国经济更有效率、更具国际竞争力和更具发展潜力。要长期全面考虑经济各方面的“新转变”,也要考虑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
消费转型是一个世界机遇
该报告称,2018年,中国的总消费量预计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这将是继2010年中国制造业“超级美女”之后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事实上,中国仍是“世界工厂”,其重要性仍在上升。中国制造业企业沿着价值链的升级也在高速推进。然而,与此同时,随着消费和进口的快速增长,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市场”。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增长势头的结构性变化,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主要”消费者及其偏好、“主流”消费渠道和模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角度看,中国进口的快速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其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中国的消费转型不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梁认为,“中国消费者”将成为继“中国工人”之后世界经济的又一决定性力量。
服务转换开始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了一轮服务业转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41.8%跃升至2009年的43.4%。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一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自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2016年达到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服务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偏低,这与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和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定位有关。”梁指出。
梁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长期服务转型才刚刚开始。服务转型是指中国经济和社会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亚于工业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并没有体现在国际贸易中,中国近年来经历了巨大的服务贸易逆差。有效的“再平衡”需要明确的“再认识”:事实上,大部分巨大的服务贸易逆差来自居民的出境旅游和海外消费,国内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国际财富效应”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国际收支的巨大压力下,有效的政策应对显然是必要的。
数字转型帮助数字巨头“走向全球”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换道超车”的例子:2013年,阿里零售平台的交易额达到2480亿美元,超过了亚马逊和易趣的总和;2014年,中国网上零售渗透率达到10%,超过美国;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为8.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70倍;2017年,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宝超越摩根大通,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
“如果说中国和美国在世界经济数字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那么在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也开始与美国展开激烈竞争。”梁指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国际上,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资本和商业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出去”,中国的数字经济巨头在海外进行了巨额投资和布局。
绿色转型促进全球绿色发展
在梁看来,绿色转型是中国经济整体从高消费、高污染、高环境和社会成本向低消费、低污染、环境和社会友好型转变。面对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绿色经济建设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绿色转型所蕴含的R&D、技术、投资和产业的机遇也是世界性的,代表着新的增长极和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积极态度必将促进相关领域的投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将继续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呈现出绿色、智慧、整合和共享的新形态,“新转型”也将重塑中国人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梁: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保持在6.7%~6.9%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世界投资报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年度报告主要作者之一梁最近发布了主题报告《全球变化与中国的智慧: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展望与建议》,预测2018年中国gdp增速将保持在6.7%~6.9%的合理水平。
梁表示,中国经济预计将经历三个持续十年的“增长平台”:6%~8%(中高速)、4%~6%(中速)和2%~4%(中低速),呈现长期“L”型趋势。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率随收入增长而长期下降的规律可以从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从实证上讲,也可以通过发达经济体和追赶型经济体(如亚洲四小龙)的历史数据进行验证。当然,历史经验也表明,保持长期增长并非不可避免;在重大危机或结构性疾病的影响下,经济有可能出现短期负增长和长期停滞。因此,“增长平台”假说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从长期来看,经济可以优化其结构,避免重大危机的影响。在此前提下,国内外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基本上体现在“理想增长率”、“中速”和“低速”三种情景中。
梁说,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上收入经济”的门槛,下一阶段的挑战是如何在中等收入范围内前进,成功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经济迈进。从中美经济的比较来看,假设汇率保持不变,美国经济将继续以2%的速度增长,而中国经济将沿着“理想增长率”的设想运行。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25年左右进入12,000美元的高收入门槛,其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在“中速”情景下,中国整体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将推迟约5年。此外,美国经济增长的加速也将有助于加强其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
早在2009年,就提出将2010-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水平下调至7%,并特别强调了“保增长”、“调结构”、“防泡沫”之间的矛盾以及避免强刺激的必要性。梁认为,根据长期发展目标、中期变化和短期潜在增长率确定合适的目标增长率,始终是中国经济决策者面临的问题。如果说短期“潜在增长率”的确定是经济目标增长率管理中的一个战术问题,那么长期经济增长和“总趋势”的预测则是一个战略问题。毫无疑问,沿着“增长平台”运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理想场景,可以作为制定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的长期指南,也是引导和稳定社会预期的重要工具。“放缓增长、加快转型、避免危机、持续发展”这16个字,概括了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战略选择。政策的基调应该从“求速度”转向“求稳定”,实现从重视速度和数量到重视结构和质量的转变。就增长率管理而言,分阶段减速、区间稳定是合理的、可操作的政策选择,也有利于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梁认为,2018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有望持续,但金融风险、保护主义和贸易战的威胁不可低估。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全球经济增长率已回升至3.9%,但能否达到并稳定在4前缀水平仍有待观察,而金融危机前几年的5前缀水平还远未达到。对中国而言,增长率的反弹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加速供应方改革、去杠杆化和去产能的机会;季度数据值得关注。如果7%以上的增长率再次出现,这意味着有必要适度“降温”。
标题:“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变局中彰显
地址:http://www.5zgl.com/gyyw/14205.html
免责声明:贵阳晚报为全球用户24小时提供全面及时的贵阳地区焦点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英菲尼迪再度携手斯巴达勇士赛
下一篇:中国牵手拉美共谋发展